-
5
在一个设计师展会后台的角落里,我找到了一位资深设计师。
他站在阴影与灯光的交界处,身材颀长,眼神锐利。
作为今天的评委之一,他刚刚对陈挽澜的作品连连称赞,
那语气里既有专业的赞许,又隐约透着一丝微妙的若有所思。
我将帽檐低低压下,遮住半张脸,装作一位实习记者:
“您觉得,陈挽澜的作品如何?”我故作平静地问,声线平稳,内心却如暗流涌动。
“很有创意,也很有技巧,”他答道,
但话锋一转,语调微妙地变化,“不过,我好像在哪儿见过类似的设计,只是想不起在哪了。”
这句话让我的心里咯噔一声。那一瞬间,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我脑海中轻轻颤动。
【懂了,下一段回忆杀。】
【主角光环显灵了,肯定有人帮挽澜洗白!】
【这类套路多的是,陈语晴注定没戏。】
弹幕的嘲讽让我心头发冷,寒意从脊背蔓延至全身。
但奇怪的是,这些讽刺声非但没有击垮我,反而在我内心激起更强烈的斗志。
我不能光凭感觉去质疑陈挽澜,必须找到她剽窃的铁证。